近期(2025年4月30日),国家卫健委、中央编办等共计13个部门联合发布了《关于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建设的指导意见》,下称指导意见。
文末附文件原文。
《指导意见》分三部分,共计11点,围绕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建设的总体要求、主要任务和措施、组织实施和保障。
《指导意见》提出的整体目标如下:“到2027年,乡镇、街道建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覆盖,行政村和社区基本医疗卫生服务全覆盖,力争居民15分钟可达最近的医疗服务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到2030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布局更加均衡合理,远程医疗和智慧化服务基本普及,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更加便利可及。到2035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建设和防病治病健康服务能力与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发展更相适应,更好服务城乡居民高品质健康生活需求。”
同时,《指导意见》还要求:“各地要将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建设纳入本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并作为“十五五”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将基层合理用地需求纳入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统筹保障。”
《指导意见》的提出进一步明确了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建设的总体安排及重点。其中,《指导意见》第(五)条提出“加快推进县域内医学检验、医学影像、心电诊断、病理诊断、消毒供应等资源共享中心建设,实现基层检查、上级诊断、结果互认”。第(六)条提出“实施医疗卫生强基工程,健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科室设置和设备配备,提升常见病和慢性病预防、治疗、康复能力,发挥中医药作用,强化传染病诊断报告能力、急诊急救能力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运用远程医疗和人工智能辅助诊断等技术,为居民提供全方位全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
相关意见的提出为体外诊断企业开辟基层市场提供了新的方向和机遇。本次结合我国分级诊疗政策及《指导意见》浅析基层医疗诊断新的发展方向。
本次《指导意见》的提出与我国分级诊疗政策一脉相承。
分级诊疗是按照疾病的轻重缓急和治疗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级,不同级别的医疗卫生机构承担不同疾病的治疗,形成合理的就医和诊疗格局。(图1)其核心可概括为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
图1 我国分级诊疗体系
国家医学中心及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是分级诊疗的最高层级,主要承担疑难重症、专科疾病的诊治和科研教学。根据2024年数据,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建设了13个类别的国家医学中心,开展12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设置114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1400余项诊疗技术在受援省份得到应用。
市县医院是分级诊疗体系的中间层级。主要承担处理较复杂的疾病和急诊。截至2023年底,远程医疗覆盖所有县级医院,我国92%的县级医院达到二级及以上医院医疗服务能力。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分级诊疗体系的“网底”,负责常见病、多发病的初步诊疗和健康管理工作。截至2023年末,我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数量达1016238 个。
为了促进上级医疗资源向城乡基层延伸,我国2024年全面推开县域紧密型医联体建设。并提出力争到2025年底,全国90%以上的县基本建成布局合理、人财物统一管理、权责清晰、运行高效、分工协作、服务连续、信息共享的县域医联体。到2027年底,紧密型医联体基本实现县(市、区)全覆盖。
(注:紧密型医联体是指通过建立一定区域内部分医疗机构之间分工协作机制、双向转诊机制和激励约束相容的利益共享机制,推动人员、技术、服务、管理协同共享,提升基层能力,建设责任、管理、服务、利益的共同体,实现相关医疗机构间医疗服务和管理的一体化运作,促进医疗资源共享共用,提高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保障运行发展可持续,为人民群众就近就便提供更加公平可及、多层次、系统连续的医疗卫生服务。)
02
一、基于分级诊疗体系的产品设计与推广策略
分层诊疗体系下,不同层级的医疗机构主要职责的差别决定了其产品需求的差异。以传染病检测为例,基层医疗机构往往是疾病筛查、管理和上报的主要执行者,取样操作方便、结果读取容易、价格低的产品往往更能适配基层诊断场景,例如快速抗原检测、基于手持设备的病原分子检测等产品。而对于国家医学中心和区域医疗中心,疑难重症的检测离不开全面、精准、高性能的检测产品。如mNGS, tNGS及质谱等技术。
因此,只有提前确定好产品在分层诊疗下的核心定位、充分调研对应医疗机构的需求,才能确定产品设计的核心要点,形成差异化竞争。
二、围绕基层诊疗中的关键问题
县级医院是基层医疗中的龙头,承载着与上级医院相连接的功能。县医院以及县域紧密型医联体的建设是基层医疗建设中关键。但是,县医院及紧密型医联体建设过程中仍面临着问题。
欠发达地区县医院建设财力不足、人才流失、高端设备使用率低等问题仍存在。由此带来的诊疗能力的降低,也会导致居民在就诊时跳过县医院,直接选择到高等级医院就诊。
另外,在与上级大医院联合诊疗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大医院精力不足,难以快速及时完成诊疗的问题。同时,在县域紧密型医联体建设过程中,快速建立覆盖县域内各级医疗机构的信息互联系统也面临着困难。
随着《指导意见》的发布,以上问题的解决力度将进一步增加。对于IVD企业,针对性解决以上现实难题,专注于产品与系统的升级,才能为我国基层医疗的建设做出贡献,同时占据更大的检测市场。
1、研发更加适配基层检验的产品。
长久以来,国家医学中心、区域医疗中心及头部三甲医院是IVD企业主要竞争战场。相应的产品也具有操作复杂、设备成本高等现实问题。推出可满足基层检测需求的操作简易、维护便捷、成本低、小型化的检测产品将是重要方向。
2、AI赋能下的智慧检验策略。
县医院的诊疗能力不足是部分患者选择到更高级医院就诊的原因。而人才能力的提升周期较长。智慧检验新策略则结合AI提升基层诊断能力,并结合信息化手段连通各级医疗机构,促进医联体内医疗设备的互联互通、实时远程会诊以及检验结果互认。在原有远程诊疗的基础上,提升基层医疗服务的智能化、可及性和便捷性。
智慧检验也是当前头部IVD企业着重布局的方向。
如迈瑞医疗推出了“瑞智联”、“迈瑞智检”、“瑞影云++”三大IT解决方案,通过软件与硬件的深度融合,实现医疗设备的互联互通,提升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缩小城乡医疗服务的差距。金域医学以智能体应用“小域医”为基础构建了区域数据管理平台、实验室信息管理系统及数智病理系统,以满足县域医共体建设的需求。
总之,《指导意见》的提出将加速我国分层诊疗体系建设,提升基层医疗能力。这一过程中也将涌现出更多的基层检验机遇,找准产品定位,及时做好针对性产品升级和数智化建设将会带来更多可能。